在小木虫上有幸点开了一篇文章,是一篇生活类的杂感。不像微信爆款文章,例举一个通俗的事例,然后给一碗鸡汤,他的杂感来源于对生活的质疑,透露着焦虑不安,但看后却能使我心安,并未带来消极。微信爆款推文看似鸡汤满满,让人一阵热血,仿佛能气盖山河,指点江山。然则,放下手机,依旧是生活的走狗。他以一种幽默嘲讽的口吻娓娓道来自己的情绪,会心一笑后,放下手机,自己便去反思——在我眼里,他是一位优秀着,并且仍在谦虚努力的人。
铺垫了一段字,是为了引出中岛美嘉。他开创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用来推送自己的原创文章。后期有点“忙”吧,公众号许久未曾更新。看他的文章,还得需要文言文功底。这位小哥,喜欢历史,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信手捻来。看他的文章,还得需要文言文功底。作为小白,自动奉上我的膝盖。
引出了中岛美嘉,转而又去夸赞这位小哥,实在是跑偏了。奈何小哥优秀,溢美之词非要蹦出来加戏。姑且称他为鹏飞小哥。鹏飞小哥的公众号最新推文歌曲是中岛美嘉的《我曾经也想过一了百了》,因着好听,我便顺藤摸瓜,想着去qq音乐里把中岛美嘉的歌全听个便。钱钟书先生说:“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吃,就一定要认识这只下蛋的母鸡吗?”嘿,我这人不仅喜欢找母鸡,还会把母鸡下的其余蛋都吃掉。
点开主页,第一首歌就是《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曲调是悲伤的,词听不懂,但当我看到译文时,我被折服了:这不就是我吗?于是习惯性去翻看评论,评论里是些经历不同,情感相同的人,我郑重地一一为他们点赞。我这个人懒,极少点赞,评论、朋友圈、推文看完就跑,不留姓名与痕迹。
在此摘录两段我认为有意思的评论:
1.就算你觉得自己是一坨shi,也会遇到一个心地善良的shi克朗,不远万里找到你,然后当成宝贝,再不远万里的把你滚回家,一路上悉心呵护着你,怕你被抢了,被踩扁了,或者撞到石头,一心想着把你变成家里的镇宅之宝。别怀疑,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好。
2. 有部电影中,记得有这样的对话。
“你愿意为我而死吗?”
“我愿意。”
“不,那太简单了,换个问题,你愿意为我而活吗?”
行文至此,才真正引出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为什么活着。生活确实挺艰难的。我预测自己的未来,是极其普通的命运。首先,得承认自己普通,才不会抑郁。以下,是我2018年上半年关于生死一点浅薄的认知。
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想活着。
有的人被逼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想死,有的人被疾病折磨得到生无可恋的时候想死,还有的人因为心理上负面情绪太满想死……死的原因不一而足。
我见到过许多可怜的人,他们生活的处境,如果换做是我,我早就死一万次了。我极度好奇,他们究竟有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总疑惑婶婶,活的生不如死,为何还愿意活着折磨自己。
她因为风湿,已经变成了半个残疾人。生活可以说是半自理的地步。 全身浮肿得像在水里浸泡过几天几夜似的。有次为她擦药,发现她的脖子竟然粗得像个小型的冬瓜。
每次我放假回家,她总得使唤我帮她脱衣服(手脚不灵活)。待她洗完澡后,又帮她把衣服扯好。说她走路是龟速一点也不过分,像乌龟一样一丁点一丁点缓慢的挪动。吃饭的时候,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粗手一抖,筷子飞走。
我猜测她的小便不能自控,床上总有股尿味。有一天早上八点仍未见她起床,我便跑到她屋里看看。她因为抽筋,动弹不得。我扶她起身时,闻到了浓厚的尿味。
在她身体健全的时候,家里就乱糟糟的。她生病后,手脚基本无力,每天只能自理一日三餐。因此,家里的筷子用到起了霉,碗总是滑溜溜的。家具挤满了灰尘。屋子里阴暗潮湿,霉味弥漫,若是有风,霉味里定是夹杂着阵阵尿骚
我既厌恶又心疼着这个女人,甚至还有些佩服。我厌恶她的恶心,心疼她的不幸,佩服她能忍受恶心的生活环境和疾病的折磨。
如果我活成这样,我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但是,她只是动不动就掉眼泪,从来没有提过死的字眼。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不是她,所以,我不懂她。
人的求生欲望是种本能吧,一种强烈的本能。
前些天看到徐沪生谈他爸爸,躺在病床上,临死的时候,仍然挣扎着求生,不禁感叹,人的求生本能真是强烈。就像一心觅死的人,他们选择淹死,跳入水中后仍然会挣扎,企图抓住救命稻草。
我曾经也想过要自杀,当拿起准备的刀时,我犹豫了。我到底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但内心仍然会演练一刀下去,手腕上鲜血泉涌而出的情景。抑制不住好奇,我轻轻地划破了手腕上方的表皮。嗯,有点疼,及时止损。有时我站在高处,就会想象,如果自己跳下去了会怎样。怕疼的我,当然不会跳下去,鬼知道没摔死多疼。 也许摔死会很丑,《第七天》里面,那个不小心失足跳楼的姑娘,摔到地上,牛仔裤崩烂成条状。脑补一下穿着拖把样的牛仔裤躺着,被众人围观,着实难堪。
农村里有一群老人。单单看他们的脸,会觉得他们都一个样,灰白的头发,蜡黄的脸,脸上布满皱纹,嘴巴因为牙齿脱落而抿起。一派老人安静祥和的模样。若是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让人忍不住心疼。
这些老人,有的有子女,有的没有子女,但他们的生活是相似的。舍不得用电,天黑前就在床上躺着了。舍不得吃,认为只有盐才是必要的。舍不得坐车,出趟远门能走路尽量走路。他们每天辛勤地干农活,经济来源少的可怜。 看见他们,我不禁疑惑,是什么让他们活下去。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一头猪,从150公斤瘦到50公斤,吃木炭坚持了36天,救援人员把它抬出废墟时,它已是一层皮包骨。人送外号“猪坚强”!据研究,猪的智商在动物中排第十,不知这位“仁兄”因着怎样的信念活下来,或许只是求生本能使然。有的人被埋地下很多天,他们说,靠的是信念存活了下来。然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似乎信念太缥缈。
思来想去,挠破了头皮,仍然想不透这些人为什么想活着。
我不懂《活着》里面的福贵为什么活着。福贵与他的亲人一辈子过的辛酸,亲人相继离世后,年迈的他只有同样年迈的老牛陪伴。故事的末尾让我陷入深深地悲观——人生真苦。也许就像那句对爱情的调侃:我爱你,不需要理由。那么,我活着,不需要理由。
浑浑噩噩的人,每天无意识地吸入些氧气,再在饥饿的驱使下给身体点食物,麻木地活完一天又一天。他们心里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人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折腾。在折腾中,也许明天就找到了答案,也许永远没有。
这个问题是我在表哥意外死亡前一直思考的。在听见表哥死讯的那一刹那,我恍惚间明白了,无论他是谁,我都希望他活着。包括我自己。
关于为什么活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贪生怕死的我,稚嫩的我,还是苟且的活着,与世人争夺一翻这混浊的空气。说不定哪天走在嘈杂的人群中,酣畅淋漓地吸着二手烟,双眼一闭双腿一瞪,噗通一声就结束这个命题了。
单曲循环着《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突然意识到半年前的自己太轻浮。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于情于理,每个人自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我又怎能仅凭一双拙眼看到的表象就妄加评论。第二个评论很是触动我,为一个人死容易,答应一个人好好活着难,不敢轻易承诺。活在这世上,虽然苦难颇多,但是也有很多美好,足以支撑我们活下去。一直被爱着,真好。四个字:人间值得。愿每一个消极抑郁的人可以快乐。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伟大的地球生命,孕育亦是必然。所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都刚刚好,有一颗恰好远近的太阳,有保护地球的大气层,有生命之源的水……很多很多刚刚好,多么幸运,多么值得感激。尽管地球生命存在时间只为宇宙存在时间的一万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分之一,宇宙也终将灭亡,但是这些光景,离我们还有无数个亿年,可早着呢。我们该关心下一顿吃啥。
高一有一天晨读,有个室友没来上早自习,班主任便使唤我去宿舍找找。一到宿舍发现室友正躺在床上睡觉,我轻轻叫了一下她,她没有应声。我再一看她伸出床板外的手,割腕了!手腕的伤口已经凝结,一看地板,血还不少,吓得发抖,拔腿就跑,禀报班主任。
不知道现在这个姑娘怎么样了。成绩不错,脑瓜聪明,长的水灵,祝安好。
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难以一言蔽之。
据说《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降低了日本的自杀率。我相信,确实有这个功效的。一看见这个歌词,我十分激动:天哪!怎么会有这么符合心声的呐喊。再去看了中岛美嘉演唱会的视频,更是哭的稀里哗啦。我没有抑郁症,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抑或罹患重症,但是生活有时真的日狗。那些让我歇斯底里的东西像个密闭的无形笼子,将我困在方寸黑暗中,没有曙光,孤立无援。笼子是
真空的,声音无法传播。
曾经一个初冬的夜晚,我终于抑制不住情绪,蹲在宿舍楼后方的操场上,失声痛哭。我抱住自己,缩成一个小黑点,仿佛地球以我为圆心,天旋地转。冬夜的操场寂寥无人,一个人躲在空旷的黑暗中光明正大地嚎啕,肆无忌惮,不用担心吓坏朋友。这体验无比畅快。
经由下铺妹子介绍,顶着黑眼圈看完了《二十四重人格》。故事据说是真实的。故事的男主人公已经结婚,育有一儿。男主小时候生活环境不友好——被外婆和妈妈性侵。后又遭受了一个有恋童癖的男人不友好对待。为了让自己的遭遇合理化,这位主人公创造了二十四重人格,用这些不同人格的人代替自己去承受不同的痛苦。
是不是看起来很酷?看此书前的我,一直期盼着精神分裂可以降临到我的大脑,这样我就可以忘记痛苦。看完此书后,不得一叹:终究年少易儿戏,糊涂。不同的人格会抢夺意识权。男主有一个自残型人格,每次出现,男主全身鲜血淋漓,想想就怪疼的。若是我分裂出个乱七八糟的人格,糟践我的肉体,让我承受更大的痛苦,那真是又日狗了。还是本本分分地当个健康人比较省事儿。
我所承受的痛苦尚不至于死去。最难熬的时刻已经过去,一切,好很多了。
关于生死的瞎想,无非精力过于旺盛,无处可使,遂用来思考无解之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丰富,看法自然又得跟着变化。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且看我多年以后,会是一番怎样的心境。
每次因着什么伤感的东西,想要借助文字放大这种伤感,无奈,最终都会变成一种自我宽慰,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这黄毛丫头,就不故作深沉,班门弄斧咯。想些人生大道理什么的容易头油,戏谑一把,而后瞌睡。
发表回复